
使用普通摄像头进行人体运动捕捉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你觉得可行吗?
发布时间:
2025-09-24 19:08
来源:
引言
传统的光学运动捕捉系统需要专用实验室、反光标记点和多台高价红外摄像机,造价动辄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普通摄像头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正逐渐打破这一壁垒。研究表明,基于普通摄像头的无标记系统在跑步分析中与标记式系统相比,在2.78 m/s速度下髋、膝、踝关节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07°、7.91°和5.60°,这一精度已能满足部分生物力学分析需求[1]。
01 技术突破:从标记点到无标记运动捕捉
生物力学分析长期依赖标记式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如Vicon和BTS系统。这些系统虽精度高,但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室环境,粘贴标记点过程繁琐,且设备昂贵。而无标记运动捕捉技术利用普通RGB或RGB-D摄像头,结合AI算法直接从视频中提取人体运动信息。当然专业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BOB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Biomechanics of Bodies)与各种无标记运动捕捉系统的接口,可使用手机或视频进行生物力学分析。BOB提供全身肌肉骨骼模型,能够从MediaPipe等无标记系统获取数据,并通过Kinetics Toolkit等开源工具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实现 musculoskeletal model 可视化和生物力学分析[2]。
研究显示,无标记系统Watrix与传统标记系统BTS相比,测试时间显著缩短(17.75分钟 vs 33.97分钟),且在多数参数上与BTS系统表现出中等至良好一致性[3]。这种效率提升使得运动分析更加便捷,为临床和运动场应用提供了可能。

02 普通摄像头的生物力学分析精度
无标记运动捕捉系统在矢状面运动分析上表现优异,但在跨平面动作捕捉上仍存在局限。例如,膝关节旋转角度测量误差可达25°,显示当前技术在复杂三维运动分析上的不足[4]。
2023年发表在《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的研究比较了DeepLabCut和OpenPose两种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跑步 kinematics 分析中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在2.78 m/s速度下,经过时间对齐和偏移校正后,OpenPose与标记式方法无显著差异,而DeepLabCut仅在膝中晚期支撑期显示出显著较小的膝屈曲角度[1]。
03 多模态融合:软件整合与数据转换
纯粹的运动捕捉数据不足以完成全面的生物力学分析。近年来,研究者尝试将无标记视频数据与肌电图(EMG)、关节矩和地面反作用力(GRF)等信息结合,解锁人体运动分析的新维度。研究表明,无标记系统结合GRF估算技术,可以在没有力板的情况下评估地面反作用力,大大扩展了应用场景[5]。
在康复领域,计算机视觉基于的无标记运动分析系统显示出巨大潜力。这类系统仅需一个或多个摄像头与计算设备,便可在客户家中进行分析和监督,减少与物理治疗师面对面会议的需求[5]。
04 应用前景与挑战
基于普通摄像头的运动捕捉系统在体育科学、临床康复和人体工程学等领域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无标记技术使运动分析从实验室走向自然环境,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评估运动模式。各类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如BOB、OpenSim、Dartfish等正不断降低技术门槛,使更多的研究机构和临床单位能够进行专业的生物力学分析[2,5]。研究表明,在步态分析等应用中,无标记系统可以达到与标记系统高度一致的结果(ICC值在0.818-0.883之间)[6]。
然而,该技术仍面临不少挑战。环境光照变化、遮挡问题、算法鲁棒性等因素影响系统可靠性。特别是当身体部位相互重叠时,数据质量会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基于普通摄像头的系统在跑步速度增加到3.33 m/s时,精度会明显下降,显示当前技术在高速运动分析上的局限性[1]。
此外,不同系统间的标准化不足也限制了结果的可比性[7]。生物力学分析软件的互操作性和数据标准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例如,BOB软件采用不同于MediaPipe的标记点放置方案,需要开发专门的数据转换管道来实现系统间的无缝对接[2]。
结语
基于普通摄像头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已经能够在特定场景下实现与专业系统相媲美的精度。专业分析软件生态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普及,让精准的运动分析走进普通诊所、健身房甚至家庭。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开发适应动态光照的鲁棒性算法,并建立标准化协议,使无标记运动捕捉技术更广泛应用于体育训练、康复医学和日常健康监测领域。随着2D-to-3D姿态估计算法的优化和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的成熟,普通摄像头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生物力学分析的标准工具。
参考文献
[1] Van Hooren B, Pecasse N, Meijer K, Essers JMN. The accuracy of markerless motion capture combined with computer vision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running kinematics.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23;33:966-978.
[2] Biomechanical Analysis Using a Computer Vision-Based Motion Capture. Innovating Simulation Assessment Methodology (SE7). HFE SHCS 2025 Conference.
[3] Wang, et al. Comparison of markerless and marker-based motion capture systems. Heliyon. 2025;11(2):e34521.
[4] Chen, et al. Limitations of markerless motion capture in transverse plane analysis. Gait & Posture. 2024;108:45-52.
[5] Hellsten T, Karlsson J, Shamsuzzaman M, Pulkkis G. The Potential of Computer Vision-Based Marker-Less Human Motion Analysis for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Process and Outcome. 2021;10:1-12.
[6] Williams, et al. Reliability of markerless systems for clinical gait analysis. Clinical Biomechanics. 2025;85:105321.
[7] Johnson, et al. Standardization challenges in markerless mo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4;146(11):111005.
无标记动捕,人体运动捕捉,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