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无标记动捕技术采集到人体运动文件可以在哪些生物力学分析软件中仿真建模?
发布时间:
2025-09-11 13:44
来源:
随着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标记运动捕捉(Markerless Motion Capture)技术正逐渐成为生物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相比传统的标记点动捕系统,无标记方式无需在受试者身体上粘贴反光标记点,极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和自然性,尤其适用于运动训练、康复评估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等实际应用场景。
无标记动捕系统通过多相机同步拍摄,结合2D或3D姿态估计算法(如OpenPose、HRNet、AlphaPose等),提取人体关键点信息,重建三维运动轨迹。这些数据通常以标准格式(如C3D、TRC、CSV等)输出,可与多种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兼容,用于后续的动力学、 kinematics 计算和仿真建模。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生物力学分析软件主要包括:
- OpenSim:一款开源的仿真建模工具,支持逆运动学、逆动力学等方面的分析,可与无标记动捕数据无缝集成。
- AnyBody Modeling System:基于逆动力学原理,广泛应用于人体肌肉力预测与负荷分析。
- BOB人体生物力学分析软件:来自英国的一款专业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工具,支持运动数据可视化、关节力矩计算等功能,适用于体育科学、临床康复及现代智能制造人机交互等领域。

近年来,无标记动捕技术在学术与工业界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Needham等人在2022年提出了一套基于多视角摄像机的无标记动捕流程,并在网球动作分析中验证了其与传统动捕系统在测量机械功方面的一致性(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25)。Cronin等人在2024年也报道了基于无标记系统的下肢关节角度测量结果,显示出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Sports Biomechanics, 2024)。除了科研领域,该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职业体育中。例如,某些职业网球团队已开始尝试使用无标记系统监测运动员的训练负荷与动作效率,以避免过度训练与损伤风险。
当然,就目前实际应用来看,无标记动捕系统在处理高速运动、遮挡情况以及上肢精细动作时仍存在一定误差。尤其是在计算内部机械功(如肢体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时,其随机误差较大(LoA可达±21%),因此在某些高精度应用中仍需谨慎使用。
总体而言,无标记动捕输出的运动数据已能够在多数主流生物力学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与仿真,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推动了运动科学研究的“走出实验室、进入现场”的发展趋势。
无标记动捕技术,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人体运动仿真建模,骨骼肌肉仿真建模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