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C应变测量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如何应对散斑制备与图像质量保证方面的痛点?
发布时间:
2025-08-26 17:13
来源:
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已成为实验力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测量方法,能够在高温、水下、高速和极低温等极端条件下获取全场的位移和应变数据。
然而,散斑制备和图像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DIC测量精度的关键技术瓶颈。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这些长期存在的痛点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01 极端环境下的散斑困境
在高温实验中,样品通常被放置在加热设备中,相机通过观察窗口捕捉图像。试样发出的热辐射可导致图像过曝光,散斑图案可靠性降低;高温也有可能导致散斑受热膨胀过程中脱落,或因高温而烧蚀;试样与相机之间的热雾使光路发生偏转,从而导致图像失真。
在极低温环境(接近液氦温度)下,散斑图案会变得更脆更硬,在大变形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和脱落现象。
02 水下与高速环境的独特挑战
水下环境DIC测量面临光的多次折射带来的复杂畸变问题。图像失真被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折射失真和透镜失真。
高速摄影技术用于研究弹道学、爆炸、霍普金森压杆和高速碰撞等现象时,两台高速相机同步以及光照不稳定是主要挑战。
宏观大尺寸和微小尺度测量也各有难点。微小尺度测量中,显微镜拍摄的图像比用传统相机更为复杂扭曲;而大尺寸测量必须校准多个摄像头,利用算法拼接合并。
03 散斑制备技术的创新突破
针对高温环境下的散斑问题,新拓三维XTDIC系统采用蓝/紫外光、光学滤波和气刀技术,以滤除蓝/紫光以外波段,降低热辐射造成的影响。
对于热流扰动,在加热装置与镜头之间使用气刀或风扇等加速空气流通,以减轻热雾效应。为了提高散斑质量的稳定性,结合耐高温材料,使用参数化散斑制备技术。
北航李宜彬教授团队研发了紫外-数字图像(UV-DIC)系统,仅用单个紫外滤光片就有效抑制了3000℃热辐射,同时开发出以碳化铪粉末为散斑材料的超高温散斑制备工艺。
兰州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PDMS硅胶和TiO2球形颗粒的新型旋转涂层散斑制备方法,专门针对极低温度和大变形条件而设计。
面对试验测量过程中的挑战与能量,业界的专家学者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04 图像质量提升与算法创新
针对水下环境的折射问题,XTDIC系统通过建立不同的折射校正模型,精确地确定相机的固有矩阵、外部矩阵和变形参数,对透镜的畸变进行修正。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正在革命性地改进DIC数据处理流程。Deep DIC方法中,两个卷积神经网络DisplacementNet和StrainNet被设计用于端到端预测位移和应变。
EikoTwin DIC则采用了一种创新思路:直接在仿真模型上进行DIC的分析与计算。该技术基于数字图像相关原理,导入CAE仿真模型,成为仿真与实测的桥梁,让仿真与实测可以无缝连接,有效促进了CAE仿真模型的优化。传统DIC测量方式会消耗至少一个小时的校正时间,而EikoTwin DIC技术的相机标定是基于实物的有限元模型,无需校正板的自校准。
EikoTwin DIC支持多视图位移和应变测量,可以对使用多维数字图像相关设备(至少有2个摄像头的DIC)拍摄的图像进行后处理,一些项目已经支持了多达8个摄像头。EikoTwin DIC技术已经获得ANSYS、ALTAIR、DASSAULT SYSTEMES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应用。从汽车与铁路行业到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这项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实验测试与仿真模拟之间的关系。

散斑制备与图像质量,DIC应变测量,全场应变测量,EikoTwin DIC,非接触式应变测量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