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办公环境舒适度:主动降噪、空间分区与声学材料应用指南
发布时间:
2025-07-24 15:13
来源:
当开放式写字楼里的空调噪声与键盘声叠加到55 dB(A) 以上时,员工的专注度会在30分钟内下降15%——这是罗马大学团队在2025年6月发布的实测结论。面对“噪声焦虑”成为职场新痛点,一套基于“主动降噪+空间分区+高性能声学材料”的组合策略正在全球落地。最新一期《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会议论文集给出了可量化的操作模板。
空间先行:分区让噪声止步
东京大学Sakuma教授在新版日常房间声学标准中提出,以“每平方米地板面积等效吸声面积”作为分区指标,将开放办公区分为“协作、半静、深度静音”三类,对应天花板吸声量依次增加25%,可把混响时间压到0.5 s以下,整体声级下降1 dB。北京中国尊项目在方案阶段便用SoundPLAN噪声模拟预测软件把打印区、电话间与静工位拉开15 m以上,辅以绿植走廊缓冲,实测峰值噪声降低7 dB。
东京大学Sakuma教授在新版日常房间声学标准中提出,以“每平方米地板面积等效吸声面积”作为分区指标,将开放办公区分为“协作、半静、深度静音”三类,对应天花板吸声量依次增加25%,可把混响时间压到0.5 s以下,整体声级下降1 dB。北京中国尊项目在方案阶段便用SoundPLAN噪声模拟预测软件把打印区、电话间与静工位拉开15 m以上,辅以绿植走廊缓冲,实测峰值噪声降低7 dB。

声学材料:从“软”装到硬指标
博洛尼亚大学团队利用3D打印多共振单元制作的桌面屏,在250–2000 Hz频段对语音信号衰减可达8 dB,比传统玻璃屏高出30%。北京写字楼网最新案例则把天花板多孔吸音板、地毯与隔音毡组合使用,使开放式办公区的回响时间由0.9 s降至0.4 s,员工主观“安静感”提升40%。现场快速验证环节,工程师用SonoCat多功能现场吸声测量设备在20分钟内完成200个测点的吸声系数标定,确保材料性能与设计值误差<5%。
博洛尼亚大学团队利用3D打印多共振单元制作的桌面屏,在250–2000 Hz频段对语音信号衰减可达8 dB,比传统玻璃屏高出30%。北京写字楼网最新案例则把天花板多孔吸音板、地毯与隔音毡组合使用,使开放式办公区的回响时间由0.9 s降至0.4 s,员工主观“安静感”提升40%。现场快速验证环节,工程师用SonoCat多功能现场吸声测量设备在20分钟内完成200个测点的吸声系数标定,确保材料性能与设计值误差<5%。
主动降噪:从耳机到空间级ANC
IRCAM实验室今年4月发布的“ReNAR”项目首次在建筑尺度验证“听觉隐蔽器”算法:通过顶置阵列发射反向声波,针对500 Hz以下机械噪声再降4 dB,同时保持背景自然声景的愉悦度。罗马大学则把主动降噪模块嵌入电话间,结合ISO 22955舒适指标,将室内语言传输指数STI控制在0.55以下,通话私密性显著提高。
IRCAM实验室今年4月发布的“ReNAR”项目首次在建筑尺度验证“听觉隐蔽器”算法:通过顶置阵列发射反向声波,针对500 Hz以下机械噪声再降4 dB,同时保持背景自然声景的愉悦度。罗马大学则把主动降噪模块嵌入电话间,结合ISO 22955舒适指标,将室内语言传输指数STI控制在0.55以下,通话私密性显著提高。
动态维护:让安静可持续
日本建筑学会正在推行的“季度声学体检”制度,要求写字楼每90天用标准流程复测噪声曲线,并与原始SoundPLAN模型比对,误差超过3 dB即触发整改。实践表明,这一PDCA闭环可把员工对声环境的投诉率稳定在2%以下。
日本建筑学会正在推行的“季度声学体检”制度,要求写字楼每90天用标准流程复测噪声曲线,并与原始SoundPLAN模型比对,误差超过3 dB即触发整改。实践表明,这一PDCA闭环可把员工对声环境的投诉率稳定在2%以下。
业内观点
“噪声控制已进入‘精算’时代,”参与制定新国标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燕翔教授指出,“只有把声学指标写进设计任务书,并在运营阶段持续监测,才能真正把开放式办公的舒适度拉回‘静音舱’级别。”
“噪声控制已进入‘精算’时代,”参与制定新国标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燕翔教授指出,“只有把声学指标写进设计任务书,并在运营阶段持续监测,才能真正把开放式办公的舒适度拉回‘静音舱’级别。”
办公场所/呼叫中心/控制室降噪方案-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收点防护,现场吸声测量,噪声仿真模拟,噪声预测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